5月13日上午,许昌市七届人大六次会议隆重开幕,史根治市长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了工作报告。13日下午,许昌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政府工作报告》解读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孙晓飞主持,并邀请许昌市政府秘书长、新闻发言人白红超,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进行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
据许昌市政府秘书长、新闻发言人白红超介绍,今年的《报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通篇贯穿新发展理念,政治站位高,工作措施实,语言风格活。《报告》文风朴实、言简意赅,共14000字,分为3个部分,一是2019年工作回顾,二是2020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三是狠抓落实奋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报告》主要有5个显着特点。
1.总结成绩客观真实、振奋人心。2019年工作回顾部分,总结成绩实事求是、客观全面,坚持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用了近百项数据,感受更加直观、更加令人信服。《报告》从4个方面总结了过去一年全市的工作亮点:一是抓“六稳”保态势,增强了综合经济实力;二是打基础增优势,干成了一批大事要事;三是勇担当破难题,化解了一批急事难事;四是顺民心解民忧,办妥了一批好事实事。这些工作亮点凸显了政府工作的显着成效。“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395.7亿元、增长7.1%,总量全省第4的位次更加稳固”“全省信息化产业重点项目—黄河鲲鹏落地许昌,58天建成投产,刷新了许昌速度”“强力开展户外广告专项整治,彻底消除了群众头顶的安全隐患,亮出了城市天际线”等,这些成绩非常亮眼,振奋人心。
2.分析形势直面问题、毫不避讳。《报告》突出问题导向,开诚布公,不遮不掩,直接点出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比如,《报告》指出,“民生领域短板仍较突出,教育、卫生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不足”“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营商环境有待改善,一些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仍有发生”。尤其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回避,对疫情造成的损失毫不遮掩。这种直面问题的务实态度,充分彰显了市政府敢于承担责任、克服缺点、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决心。
3.确定目标立足当前、理性务实。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深刻的负面影响已成定局,而且影响还在持续。在这种情况下,完成年初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难度很大。市政府本着实事求是、积极进取的原则,科学提出了“突破二季度,大干三季度,决战四季度,奋力在上半年实现主要经济指标由负转正、下半年经济稳定增长,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工作思路。这个目标的确定,充分体现市政府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全力应对疫情影响的信心决心。
4.安排工作重点突出、切实可行。《报告》工作安排部分通篇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围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快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从8个方面作出全面系统的安排部署:一是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二是抓关键稳运行,全力稳定经济增长;三是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确保完成既定任务;四是强化创新引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五是致力打造“宜居之城”,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六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七是纵深推进改革开放,持续释放动力活力;八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5.完成任务态度坚决、狠抓落实。今年的《报告》专门用一大部分强调抓落实,提出了集中精力抓落实、提高能力抓落实、履职尽责抓落实、锤炼作风抓落实、清廉守纪抓落实5个方面,这也是今年《报告》的一个重大创新和亮点,充分彰显了市政府大抓落实、狠抓落实的决心和干劲。
《报告》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催人奋进,传递许昌市人民政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坚定信心,彰显了许昌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增添光彩的使命担当,激发全市人民加快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昂扬斗志,全市人民将团结一心、共同奋斗,努力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问题1: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对许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较大冲击,主要经济指标明显下滑。在当前疫情冲击下,我市是如何对冲疫情影响、稳定经济运行的,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市发改委主任彭占亭:疫情发生以来,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经济社会运行趋于正常,全市大局总体稳定。以工业为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2月份的下降33.5%到3月当月仅下降0.5%,从相关评估指标4月当月的全市工业用电量情况看,预计我市规上工业4月当月增速将会回正。
为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全力稳定经济运行,我们重点抓好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全力推动企业尽快复工复产,达产达效。成立了由胡书记任总指挥的疫情防控指挥部,统筹指导全市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成立了服务企业复工复产工作专班,实行日通报制度,及时发现、统筹协调各类问题。企业复工复产由事前核准审批制变更为承诺制,利用“i许昌”手机APP通过网上申请复工复产,加快企业复工复产速度。建立“链长制”,认真梳理产业龙头上下游配套企业,推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复工。早在3月初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就达到了100%,4月初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复产率达到正常水平及以上的占59.4%,其中百户重点企业达产率达到95%以上。
二、全力做好企业服务。深入开展“四个一百”专项行动,市级领导直接分包企业或项目,市、县领导深入一线实时掌握、妥善处置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认真落实国家、省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以18条具体措施帮助企业最大限度降低疫情防控带来的不利影响。积极为疫情保障重点企业争取银行信贷支持及地方财政贴息,139家企业列入支持名单。一季度全市各项贷款余额比年初新增13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7亿元,新增贷款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9%。
三、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充分发挥重点项目带动作用,全年安排重点项目186个,计划年度投资1000亿元以上。开展重点项目观摩活动,以观摩促建设。举行了2020年第一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开工重大项目68个。截止4月底,全市186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38亿元,占年度目标的33.5%。全面推行“不见面”审批,对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加快项目前期进度,97个计划新开工重点项目审批事项审结率达到84.6%。项目建设有效拉动了投资增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指标快速回升,一季度降幅比1-2月份收窄10.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扭负为正,同比增长5%。初步统计,1-4月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望由负转正。
四、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优化存量、扩大增量“两手抓”,大力实施“三大改造”,加快智能制造、5G等重点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发展健康养生养老等产业,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年谋划实施新兴产业项目104个,总投资902.3亿元,一季度累计完成年度投资54.9亿元。黄河鲲鹏PC机和服务器产品订单分批交付,平煤隆基等大企业营业收入实现正增长。
五、加快恢复生活秩序。扎实开展“春风行动”招聘活动,做好重点行业、重点人群就业工作;有序推进学生复学复课,中小学实现分批复学;稳定蔬菜、肉蛋奶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和价格,群众生活平稳有序。同时,抓好农业生产,加强春季麦田管理,农业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一手抓两头”,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力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加快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
问题2:财政资金分配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请问,在今年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财政部门将如何优化支出结构保障民生支出?
许昌财政局副局长王伟: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正常节奏,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冲击。正如您所说的,今年财政收支压力十分突出,预算平衡非常困难。今年,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已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坚持过紧日子,压减一切不必要的支出。市委、市政府也明确提出,要优化支出结构,确保基本民生等刚性支出足额兑付。按照上级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疫情防控工作,财政部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保障民生支出。
一、按照“保刚性,压一般”的原则,安排2020年财政预算。
财政部门要当“铁公鸡”,不该花的钱“一毛不拔”。同时,我们也要打好“铁算盘”,把该花的钱花好,花在刀刃上。今年财政预算,我们足额保障了“三保”、“三大攻坚战”等刚性支出和民生支出等重点支出;同时,进一步压减非重点、非刚性的一般性支出,确保年度收支平衡。
二、加强财政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一)实行零基预算改革。今年,我们对市直所有项目经费,均实行了零基预算管理。不以预算单位上年支出规模作为当年预算编制的依据,仅根据今年财力情况和工作实际,按照轻重缓急原则,区分必要、需要、次要,有序保障。
(二)加强资金统筹管理。以资金实际使用效果为导向对现有专项资金进行了清理整合,对政策目标相似、支持领域相同、支出内容及对象相近或重复的专项资金进行优化整合。同时,加强对财政存量资金管理,市级存量资金由两年提前为一年收回,提高资金整体使用效益。
(三)全面实施预算绩效。今年起,我们将全面实行绩效管理。将绩效理念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健全完善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事后评价与结果运用的绩效管理机制,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从源头上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三、落实政策,加大投入,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
(一)支持疫情防控。截至目前,全市各级财政共拨付疫情防控资金2.9亿元,用于医疗救治、防控物资购置和医护人员补助,为有效应对新型肺炎工作提供坚强的资金保障。同时,财政部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拨款程序,凡涉及疫情防控资金,简化资金拨付流程,实行物资采购“绿色通道”,确保疫情防控期间财政资金及时拨付。
(二)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根据市政府《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财政部门通过实施援企稳岗政策、减免企业房租、加大政策兑现力度等支持企业应对疫情。截至目前,市财政已拨付稳岗补贴9387万元,下达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4223万元,对2146个市场主体减免国有资产类房产租金3029万元,支持外贸企业和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稳就业。
问题3: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我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今年,我市将采取哪些措施,来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焦建华:今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好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莅许调研指示,聚焦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全面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产业规模。一方面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重点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继续把黄河鲲鹏项目列为全市的一号工程,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HUANGHE牌产品的硬件质量和软件适配性能,打造千亿级黄河鲲鹏产业生态体系,把许昌打造成黄河鲲鹏产业供应链中心、研发和销售基地。硅碳先进材料产业将围绕硅烷气、太阳能电池片、碳材料等重点,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建设硅碳先进材料产业园,打造千亿级国家硅碳先进材料产业基地;节能环保装备及服务产业将以中欧(德)再生金属生态城为载体,嫁接德国质量和许昌速度,推动再生金属产业链向下游高端领域延伸,打造千亿级节能环保特色产业集群。另一方面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持续巩固提升装备制造、食品、超硬材料、发制品等主导产业优势地位,稳定产业链基础,提升产业链水平。引导铸造、建筑陶瓷、耐火材料、活性炭、浴柜、人造板、工业涂装等传统产业入园发展,实现资源优化和环保集中治理。
二是提升智造水平,实现绿色发展。以开展2020“创新年”行动为契机,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持续实施以智能制造为引领的智能、绿色和技术改造,扎实推进一批智能化和绿色化改造项目建设,引导4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创建一批绿色环保引领企业。加快构建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全力推进“企业上云”,持续开展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对标和贯标活动,全面开展智能化改造诊断服务,着力引进和培育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加快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深化企业服务,优化发展环境。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培育一批大企业集团、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小巨人”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深化“四个一百”专项行动,积极主动解决企业反映问题。举办中小企业领军人才培训班、莲城企业家大讲堂、企业家沙龙等活动,提升企业家综合素质。开展多种形式的政策宣讲活动,落实落细惠企政策,真正让企业享受到政策红利,帮助企业化解疫情影响,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双胜利。
问题4: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就业带来的影响,我市人社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做好稳就业工作?
市人社局副局长吴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一项跟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的民生实事,社会关注度很高。大家知道,市委、市政府历来都非常重视就业工作,始终把稳就业放在重要位置。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造成的压力和影响,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就业形势保持整体稳定,截至目前,城镇新增就业26568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097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063人、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13076人,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4.22%、31.6%、62.52%和65.4%,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6%,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保持为零。全市已受理企业稳岗补贴670家,涉及职工6.37万人,金额3.42亿元。其中260家企业的稳岗补贴已发放到位,惠及职工2.45万人,补贴资金9387.35万元。
面对疫情给经济社会各方面带来的影响,今年的就业形势的确更为紧迫,做好就业工作的压力与责任都在增大。作为就业工作的主管部门,市人社局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提高站位,勇担重任,主动作为,攻坚克难,认真贯彻落实“六稳”“六保”决策部署,确保全市就业形势整体稳定。
一是抓好就业政策落细落实。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稳就业政策,结合实际制定我市做好稳就业工作的具体实施办法(该办法已经在制定中,近期将很快出台)。深入实施援企稳岗“护航行动”,持续落实免、减、缓、返等惠企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负担,帮助企业稳定岗位。beat365在线平台网址_beat365官方网站正规_365be体育入口
二是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深入开展“春风行动”、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就业启航计划、青年见习计划,持续实施“三支一扶”等基层服务项目,开展就业扶贫决战专项行动,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农村贫困劳动力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实现就业困难人员托底安置,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三是抓好创业支持带动。降低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申请条件,扩大创业培训覆盖面。开展“创业新星”评选、“豫创天下”创业大赛活动,成立专家服务团开展常态化创业指导。指导各县(市、区)建设完善返乡创业综合服务中心,鼓励、扶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业带动就业。
四是抓好公共就业服务。继续大力推进“互联网+就业创业”信息系统的应用,加快就业创业全域网络工程项目和许昌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推动就业服务精准化、便捷化。加强就业失业形势监测,鼓励引导企业与职工开展集体协商,最大限度地“保岗位、保生活、保稳定”。
稳就业就是保民生、促发展。市人社部门有信心、决心、和干劲做好今年的就业创业工作,确保全市就业形势持续稳定,就业岗位稳中有增,为许昌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贡献人社力量。
问题5: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更加重要。请问,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我市有什么具体的措施?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德学:保障粮食安全是今年4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首次提出的“六保”内容之一。总书记历次到河南视察调研,都殷殷嘱托河南扛稳粮食安全的责任,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我们许昌作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今年,我市将坚持稳字当头,做到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并重,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280万吨以上,发挥好农业的“压舱石”、“稳定器”作用,夯实社会稳定的基础。
一是加强耕地保护。牢固树立“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的理念,坚决遏制土地违法行为,杜绝农田非农化现象,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开展耕地深耕深松,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耕地地力培肥技术,加快提升耕地质量。加强耕地质量检测,按照每10万亩耕地至少设置1个耕地质量监测监测点的要求,年底前完成50个监测点建设任务。
二是建设高标准农田。落实“藏粮于地”战略,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0年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21万亩,打造一批高标准农田高效灌溉示范区。强化农田信息化建设,做好已建高标准农田摸底评估和上图入库工作。全面普査“十二五”以来已建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遗留问题和损毁情况,统筹推进整改工作,夯实粮食生产基础。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抓好粮食安全市长、县长责任制考核,全市粮食面积稳定在650万亩以上。
三是加强农技服务。加强农业技术服务,加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扎实做好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和玉米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防控,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等技术集成的推广应用,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栽培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做到农技农艺相结合。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加强小麦干热风、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保证农业生产安全。
四是调优种植结构。在稳定粮食面积的基础上,按照“四优四化”要求,调整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引进推广高产、优质小麦、玉米新品种,提高粮食单产。落实“五个一”行动计划,整村整乡整建制发展优质强筋小麦,秋冬播全市优质小麦面积达到100万亩。统筹做好优质小麦的专种专收专储专用,打造优质粮食产业示范链。同时,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保护好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问题6: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请市扶贫办杨主任介绍一下高质量打好这场攻坚战,有哪些具体举措?
市扶贫办主任杨永标: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一手抓减贫任务完成,一手抓脱贫成效巩固,细化措施、压实责任,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突出三个聚焦,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聚焦群众增收,重点抓好三件事。一是抓产业促增收,用好到户增收奖补政策,全面推进金融扶贫、消费扶贫、电商扶贫等“产业扶贫十大行动”,通过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二是抓就业促增收,通过开展精准培训,组织务工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措施,帮助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三是抓政策促增收,积极推进“提标合线扩面”,全面落实农村低保、特困人员供养补助、临时救助等综合保障政策,增加群众政策性收入。聚焦兜底保障,重点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抓摸底排查,全面摸清贫困老年人、大病重病户、重度残疾人等兜底对象底数和意愿;二是抓设施建设,5月底前全面完成敬老院、卫生院、精神病院、福利院和重度残疾人集中护理中心等“四院一中心”设施建设;三是抓服务提升,制定兜底标准,签好服务协议,配齐管护人员,定期跟踪评议,适时核查评估,确保特殊贫困群体“兜得住、兜得牢”。聚焦项目建设,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加大资金投入。2020年计划投入各类扶贫资金5.9亿元,保持了资金投入持续增长的态势。二是加快项目建设。建立推进台账,严把时间节点,6月底前,工程类项目全部完工。三是强化日常监管。严格落实扶贫资金项目管理维护各项制度,进一步提高扶贫资金项目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做到三个结合,不断巩固脱贫成效。坚持战疫战贫相结合。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基础上,着力解决扶贫车间闲置、贫困劳动力就业不稳、扶贫产品“滞销”等问题,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出台的相关政策,加大精准帮扶力度,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坚持减贫防贫相结合。一是紧盯未脱贫的3946户8728人未脱贫人口,通过促进长效增收、落实帮扶政策、强化兜底保障等措施,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稳定脱贫;二是统筹抓好边缘户、脱贫监测户动态监测,发现致贫返贫风险,持续落实帮扶措施;三是全面推动保险扶贫,按照“未贫先防”和“扶防结合”原则,对因病、因学、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原因产生致贫、返贫风险的农村人口全部纳入保险扶贫范围,筑牢防(返)贫防线。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基础上,做好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方面的有效衔接,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效。